以文本方式查看

-  通辽第五中学  (http://172.16.7.77/tlwz.asp/)
--  教学论坛  (http://60.31.180.82/forum.asp)
---  语文博客  (http://60.31.180.82/forum_list.asp?forum_id=18)
----  阅读深深深入髓     (http://60.31.180.82/forum_list.asp?forum_id=18&view_id=109)
--  作者:李百春
--  时间:2010-10-11 11:31:55
--  阅读深深深入髓
2010年 6月9日至17日参加今年内蒙古自治区普通高考作文阅卷之后,一直想写一下今年内蒙古普通高考作文题目,今天终于写完了,文章长长,随意写心,敬请各位路过的朋友读后批评指正,谢谢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010年内蒙古自治区普通高考语文试题作文题目:

   阅读下面的材料,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。(60分)

   今年世界读书日这天,网上展开了关于“浅阅读”的讨论。

   甲:什么是浅阅读?

   乙:就是追求简单轻松、实用有趣的阅读嘛。浅阅读很时髦的。

   丙:如今是读图时代,人们喜欢视觉上的冲击和享受。

   丁:浅阅读就像吃快餐,好吃没营养,积累不了什么知识。

   乙:社会竞争激烈,生活节奏这么快,大家压力这么大,我想深阅读,慢慢品味,行吗?

   丙:人人都有自己的阅读喜好,浅阅读流行,阅读就更个性化和多样化了,挺好。

   丁:我很怀念过去的日子——斜倚在书店的一角,默默地读书,天黑了都不知道。

   甲:浅阅读中,我们是不是失去了什么?

      要求选准角度,明确立意,自选文体,自拟标题;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,

      不要套作,不得抄袭。

 

    置身于这个竞争激烈、生活节奏空前加快的多元时代里,我欣赏着你追求简单轻松、实用有趣的时髦的浅阅读,我羡慕你正品尝着浅阅读带给你视觉上的冲击和享受,我叹服于浅阅读拓展着你更具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阅读视野,可是阅读纵有百媚千红,吾独爱深读这一种!无论阅读对象是厚还是薄,无论阅读时间是长还是短,无论阅读心情是好还是坏,无论阅读目的是功利还是非功利,我都喜欢深阅读,喜欢慢慢地品味,品味……那斜倚在书店的一角,默默地读书,天黑了都不知道的情景,对于我来说,永远都不是过去的日子,而正是我当下读书生活的真实写照。 

    给我一点时间,给我一点心情,给我一本好书,我喜欢撑一支长篙,向书海更深处漫溯,我愿满载着一船星辉在蓝天碧海中倾情地放歌。

    每每拿到一本好书,我都心存敬畏;起目读书,我都有一种朝圣的感觉。读书容易,成书难。书,是著书者用自己的独特人生经历编纂成的一串串密码。它需要阅读的人静下心来,用自己历时性的人生体验去感应、去碰撞、去交融、去升华,才会真正地把书中那一串串的密码解读开来。所以,我总觉得阅读是一种高尚而又清雅的活动,阅读需要深深,唯其深深入髓,方可言阅读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一首首古典诗歌,阅读深深深入髓

    在《论语·季氏》篇中,孔子曾对他的儿子孔鲤说:“不学诗,无以言。”那么,我们想一想,那些脍炙人口的古典诗词,我们虽然耳熟能详,但真正能够体会诗人蕴蓄于其中的情感又有几人呢?平时无论大人还是孩子,我们只是让那些响亮的字符从自己的口边浅浅地划过,读后也只是知道诗的大意而已,真是“此中有真意,欲辩已忘言”了么?当然不是,造成这种情况的无非是浅阅读而己。

    还记得柳宗元笔下那一江好大好大的雪么?单读字面,浅浅成像:江雪好大,万路封塞,鸟飞迹绝,人不得出,寒江冷彻,孤舟静泊,蓑翁独钓。可是,在这么险恶的环境里,那个孤舟蓑笠翁怎么还敢垂钓呢?他难道没有一点儿恐惧么?这一点,浅阅读恐怕就无以解决了。于是乎,我们需要深入读读诗人当时的心境。实际情况是,公元805年,柳宗元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贬到湖南永州这个在当时看来万分荒凉、山穷水尽的地方,他身边的朋友也都害怕受牵连而纷纷远他而去,这让他十分苦闷。但柳宗元毕竟是柳宗元,泰山压顶不弯腰,他笃定即使环境再险恶,也要坚持真理,矢志不渝,绝对忠于自己的政治理想。所以我们看到,即使江雪已经断绝了与外界的一切联系,环境再险恶,也挡不住那位蓑笠翁于寒江大雪中孤舟独钓的脚步,他钓的是自己人生的志趣,这个蓑笠翁正是柳宗元的化身。

    还记得李白笔下那只快得如离弦之箭的轻舟么?在当时那只小船怎么能日行千里,轻舟何以那么快就过万重山了呢?这些都是浅阅读不能解答的,需要我们静下心来,转到诗的背面去深读。原来李白因为参加永王李璘起兵,在公元759年被唐肃宗流放到夜郎。李白心情十分沮丧,他以为是有去无回了呢。可是行至白帝城,突然接到被赦免的消息,李白高兴极了,他感觉自己是被人从鬼门关放出来,于是当即乘舟东返。因为心情快乐的极度膨胀,舟也就无比轻快了,归心似箭,在这里足见一斑。诗人显然在这里写的是心理时间之快,而不是物理时间。若是浅阅读能体会到诗人这样的心情么?

    还记得王安石笔下那数枝凌寒独自开的梅花么?如果只是浅浅地读过,我们看到的不过是墙角一隅,数枝梅花,凌寒独放,远看非雪,暗香袭袭。可是诗中有几点还是值得我们关注的:数枝梅花何以被挤压于“墙角”?何以强调“凌寒”“独自”开呢?又为何强调是“暗香”而来呢?单从字面浅阅读,很难解决,需要我们对此进行深阅读。回转到诗歌后面,仔细看看诗人写作此诗的心境就明白了。事实上,王安石这位被列宁称赞为“中国11世纪中叶杰出的改革家”,在变法维新过程中并不是一番风顺的。写作此诗时,他正遭受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的残酷打击,罢相在家。但真正成就大事业者,不惟有超世之才,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。那数枝被排挤在墙角一隅的梅花,正是以王安石为首的变法维新派人物的象征,它们纵使环境再严寒,也要凌寒独放,即便不能舒然放香,也依然暗香袭袭,保持自我的本色,决不妥协,任何敌对势力都吓不倒的。因此在这里,王安石表面上是在写梅花,实则是写一组斗士的光辉形象。这样的旨趣,恐怕浅阅读的人很难体会得到吧?
    三例足见,一首首传世的古典诗歌,我们若只是浅阅读,是读不出诗中之味的,唯有深阅读才可窥其堂奥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一段段史传文字,阅读深深深入髓

    传世的一段段史传文字,无不用精奥的文言写成,字字句句言简意赅,传承着青史上一个个精彩的瞬间,人生事,事成人,情融理,理含情。这些需要读者静下心来,字斟句酌地深阅读,方能撮其要旨,进而为己所用。而走进煌煌二十四史,给后人启发最多的还是《史记》。然而这部史书的许多做法,颇令后人惶惑:平民百姓与帝王同列,不为尊者讳,不写一个通身完美的人,不时超越传记主人而将自己的感情喷薄而出……  

    于是,我在静夜里,仔仔细细地深读着司马迁的《报任安书》。在这篇司马迁的自白书中,我看到了一个字字泣血、声声溢情的司马迁,我的心绪与他一起翻腾着。也曾是一个健全的铁血男儿,只因他有一个刚正不阿的良心为李陵说了几句公道话,就为自己招来灭顶之灾。于是刑上大夫了,曾经让百兽震恐的猛虎只好在槛阱之中摇尾求食了,身体的完整性也被打破了,这可是大大辱没了祖先。于是乎,下流谤议,乡党所笑,如潮水般涌来。一个好端端的正常人就这样“肠一日而九回,居则忽忽若有亡,出则不知其所往”,纵使汗发背沾衣也洗雪不了这样的耻辱。我预感到死神已经紧紧扼住他的咽喉了,我真的为他捏了一把汗。我在心里惊呼:子长大人,你真的会选择死亡么?

    就在我担心的那一刻,我仿佛感受到你在沉默中爆发出的巨大能量。你对我先是微微一笑,然后一声坚定:“真正的勇者不是为某件事壮烈地死去,而是为某件事执著地活下去;我之所以隐忍苟活,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,恨私心有所不尽也。”哦,原来是天将降大任于你,先让你经历一场炼狱,让你“意有所郁结,不得通其道,故述往事,思来者”,然后发愤而成倜傥非常之人!炼狱过后,我看到你在精神上变得无比强大,早已置生死于度外,你满心满眼都是要“究天人之际,通古今之变,成一家之言”。我听到你心底的誓言:“只要一息尚存,就要秉笔直书,舍得一身剐,敢把信史写。无论你是谁,只要在我的笔下,就要经受公正的考量。王侯将相,宁有种乎?谁说一介平民百姓不可有鸿鹄之志?谁说开国高祖就是完人?谁言当朝皇帝就没有弊病?谁说胜者王侯败者就注定为寇?又有谁说著史者不可与传中人物产生情感共鸣?”

    就这样,我在静心细品中,慢慢地打开了司马迁心灵的密码,我为自己心中的悬疑找到了答案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一篇篇性灵散文,阅读深深深入髓

    不知从何时起,我喜欢上了散文。每一篇散文或长或短,或叙事,或写人,或明理,都从不同侧面为我们打开了人性的一扇扇窗子,指引着我们更好地透视自己的人生,去劝导自己,去温暖自己,更去充实自己。总觉得这样的散文,如果匆匆地浅浅读过,不用自己的情感体验去浸润,对于作者是亵渎,对于自己的生命也是一种不尊重。因此,每当走进散文的园地,我总会心存感激地虔诚地放慢阅读的眼步,努力地让文中的每一字每一句的情韵都在我的心里洇润开来,我愿意用作者思绪的和风细雨一点点地润泽我焦渴的心灵。

    于是我喜欢上了残疾人作家史铁生,这位至今仍在北京地坛医院做着肾脏透析的生命的顽强斗士,用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成就了一篇篇经典的散文,他的散文也生动入微地传达着他对人生的独特理解,触摸到先前我们未曾感知过的地方。在他众多的散文中,我最钟情的还是那篇《我与地坛》。每次深深缓缓地阅读它,我的情思都被作者深沉炽烈的笔触拨弄得飞扬起来。

    那一刻,我的心神高度凝聚起来,目光缓缓地在他的文字里铺展,心智的湖面不断泛起粼粼微波,思缕中仿佛已被浸透得拧出水来。那一刻,很想与史铁生一起到那座古园里去,在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,我们一起默坐,我们一起呆想,我们一起推开耳边的嘈杂,理一理纷乱的思绪,我们一起窥看自己的心魂。那一刻,很想与史铁生一起去探寻他坎坷的心路历程:一个血气方刚的年青人,在二十岁时忽然截瘫,一下子断绝了未来的所有美梦,被绝望紧紧扼住了咽喉,他把所有的怨气都撒在了母亲身上,他觉得活着就是一种绝对的痛苦。于是他任性地到那座古园去放浪形骸,忘记了时间,忘记了亲人,也忘记了自己的存在。而这一切全都映照在一个宽容隐忍又无可奈何的母亲的爱的心怀里。于是,在他动身去古园时,就有母亲无言的帮助——“帮助我上了轮椅,看着我摇车拐出小院”,就有母亲的短言宽慰——“出去活动活动,去地坛看看书,我说这挺好”,就有母亲在空落的白天后的黑夜、在不眠的黑夜后的白天的喃喃自语:“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,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,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园子里出了什么事,这苦难也要由我来承担。”每每读到这里,我都热泪盈眶,一个母亲已经把爱全给了儿子,把世界全给了儿子,她还能做什么呢?作为儿子还能苛求母亲什么呢?于是,我看到在母爱的阳光照耀中,一个身残志坚的史铁生茁壮成长起来了,首先他想明白了那个困扰他多时的关于死和他为什么要出生的事:“一个人出生了,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,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;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,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,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,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。”

    我看到了他对母亲远他而去的深沉愧疚,“母亲已经不在了”,作者在自语呢喃中愧疚,也在愧悔中自语呢喃,真可谓一段而三致志焉,痛彻肺腑,读之断人肠:

    “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,又是雾罩的清晨,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,我只想着一件事:母亲已经不在了。在老柏树旁停下,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,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,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,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: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。把椅背放倒,躺下,似睡非睡挨到日没,坐起来,心神恍惚,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,心里才有点明白,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。”

    我看到了他对母爱的深沉至诚的追念和理解:

   “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,或要我恪守的教诲,只是在她去世之后,她艰难的命运,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,随光阴流转,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。”

    就这样,在对这篇《我与地坛》的细细品读中,我的情感得到了一次次熏陶和洗礼。我相信美好的文字总会蕴藏着浓浓的情意,需要我们认认真真地深阅读,才能入乎其中,出乎其外。

    于是我渴望在梦中与19世纪中叶美国自然之子大卫·梭罗比邻瓦尔登湖畔。

    梭罗这个人让我十分着迷!他是一个超验主义者,相信人能凭借直觉认识真理,在一定范围内,人就是上帝。人只要恢复孩童的天真无邪,就能在道德上升华。他主张人们放弃烦琐的日常生活方式,“简单,简单,再简单”,以提升生活的目标,使生活变得崇高。他在物质生活上不断做减法,而在精神追求上却不断做加法。

    1845年7月4日美国独立日这天,28岁的梭罗独自一人来到距康科德两英里的瓦尔登湖畔,建造一个小木屋住了下来。他在那里住了两年零两个月,过着劳动与学习的生活,此后他根据自己在瓦尔登湖的生活观察与思考,著就了传世名作《瓦尔登湖》。

    《瓦尔登湖》里面的文字清水出芙蓉、天然去雕饰,不事一丝浮华,恬淡清香悠远,却紧紧吸引着我的目光,悉心细品每一章每一节,非慢慢地深阅读不可。

     轻轻地翻阅着《瓦尔登湖》的书页,静静品读着梭罗在书中的所见所闻、所思所想,好个惬意!那一刻,一切尘俗的烦扰都烟消云散了,我焦躁的心不得不沉静下来,天地间只剩下一个大写的我,在吸纳着日月的精华。书中没有华词丽句,几乎没有什么视觉上的冲击和享受,而只是再简朴不过的心灵之歌和对自然之美的讴歌。可我却在深深地阅读中,品悟到瓦尔登湖不仅是梭罗生活的栖息场所,也是他精神的家园。在喧嚣的世界中终于寻得一个幽雅僻静的去处,那里给了他足够思考的空间,也给了他一种朴素淡泊的心境,让我悠然神往!

    我注目于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生活的恬适,静静地倾听着他的呼吸,我看到他用自然的精神理念给了瓦尔登湖纯粹的艺术生命。那是一个十分注重生活自由的梭罗,他是那样喜欢在大自然中过着简朴的生活,并不在意某一种外在的生活方式,他只想生活得随便、简单、自在。我叹服,这个自然之子,处处以自然为上帝。你瞧他想到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时,他就来了;觉得住够了时,就又走了,这里没有任何的伪饰和造作。

    回溯一下,已经不知有多少回深读着《瓦尔登湖》了。那里面的一花一草一木,一鸟一虫一鱼,一山一水一云,怎么都是那样充满灵性呢?怎么都是那样渗透着浓浓的和谐气息呢?梭罗这位自然之子,以一颗赤子之心,鼓励人们简化生活,将时间腾出来来深入生命,品味人生。我想,梭罗正是以自己的生活实验,告诉世人不要被繁纷复杂的生活迷惑,从而失去生活的方向和意义吧?他那么热望于人们能过宇宙法则规定的简朴生活,不就是要帮助人们攘除种种焦虑来恢复内心的宁静么?人要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,首先需要的不就是内心的宁静么?

    渴望在梦中与梭罗比邻瓦尔登湖畔,一箪食,一瓢饮,居陋巷,于清风明月中,在鸟语花香里,深深阅读着瓦尔登湖……

    永生相伴的文字,割舍不了的情,我喜欢的阅读,就深深地读。深深阅读,阅读深深,深深深入髓!

    走进那一片荷塘月色,也曾想嗅一嗅那淡雅的荷香、看一看那溶溶的月色就走,可是那月下荷塘与塘中月色交汇而成的似笼着轻纱的梦,非要我静心细品过才放我走;走进那一条悠长悠长的雨巷,也曾想瞧一眼那个撑着油纸伞、默默彳亍的姑娘就走,可是那丁香的颜色、芬芳和忧愁,那梦一般的冷漠、凄清与惆怅,那太息一般凄婉迷茫的眼光,非要我悉心品味后才让我走;走进那一方橘子洲,也曾想感受一下那里的“万类霜天竞自由”就走,可是洲间充溢的一代伟人“指点江山、激扬文字、粪土当年万户侯”的往昔峥嵘岁月,非要我字字句句用心体验后才让我走……经典的作品,经典的魂,深深寄遇,寄遇深深。它们有一种强大的内在魔力,紧紧地招引着你。不遇则已,一旦邂逅,纵使你想轻轻而过也难,它们或以馥郁的浓香,或以淡雅的暗香,把你牵入那个境界中,让你打开心魂,熨帖地徜徉于其中,将你的心智浸润得鲜灵灵,为你的面容洒下青春的亮丽,为你的未来之路铺上温暖的阳光。

    因为喜欢深阅读吧,所以总在心里觉得浅阅读虽有这样那样的好,比起深阅读,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,稀饭之与馍馍,鲈鱼之与大蟹,黄犬之与骆驼。书之精华与趣味,浅阅读让人看不饱,尝不透,赏玩不到十足。

    深阅读,这让我魂牵梦萦的深阅读,若能时时相伴的话,我愿意把生命的三分之二折去,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。

通辽第五中学 关闭窗口